产品描述


一、 LNG储罐 安全操作规程
  1.1.1储罐操作工艺指标
  1)*高工作压力:0.78MPa
  2)*低工作温度:-196℃
  1.1.2储罐进液操作程序
  1.1.2.1准备工作
  1)操作人员的要求:操作人员应经过安全教育和操作技术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操作人员在作业时应佩戴必要的劳保用品及工作服
  2)试压要求
  3)设备投用前都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压力试验。
  4)试压气体应为干燥氮气,其含氧量不大于3%,水分不大于-25℃,且不得有油污。
  5)吹除置换要求:吹除置换是保证设备正式充装液体安全的保证措施,应先用含氧量不大于3%的氮气吹除,同时保证无油污,水分不大于-25℃。然后再用LNG置换至液体纯度为至,方可允许充装液体。
  6)预冷:试压合格后,需用液氮进行预冷,以确保设备的低温运行可靠性:储罐在使用前必须用氮气进行吹扫及预冷。吹扫压力应相当于工作压力的50%,或者低于这个压力。
  1.1.2.2储罐进液操作
  1)打开上、下进液阀同时充装,同时打开液体充满溢流口阀,排放储罐内的气体,直至有LNG的气体排出时,立即关闭充满溢流口阀;
  2)充装至储罐的50%以上容积时,应关闭下进液阀;
  3)当充装到储罐容积的85%时,应关闭上进液阀,并停止充装5分钟,使筒内液面静,然后打开上进液阀继续充装,直到有液体从充满溢流阀流出时,立即关闭充满溢流口阀,停止充装及关闭上进液阀;
  4)在开始充液时,应拧松液位计两端的接头,完全打开液位显示液相阀和液位显示气相阀,检查排放的气流中是否含有水份。如有水份,应继续排放,直到无水份时停止排放。并将液位计两端的接头拧紧,并关闭平衡阀,使液位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1.2.3储罐补充进液操作程序
  1)储罐在正式充装后,进行再充装时,储罐内的气相压力尽可能减低。
  2)上、下同时充装,当液位表显示约50%满时,应关闭下进液阀,当充装到储罐容积的85%时,应关闭上进液阀,并停止充装5分钟,以使筒内液面,然后打开上进液阀继续充装,直到有液体从溢流阀排出时,关闭溢流阀停止充装,同时关闭上进液阀。
  3)在充装过程中观察压力表、液位表。(如果压力上升**于充装输送压力或接近安全阀压力,必需打开气体排放阀将储罐内的气相进行适量排放)。
  4)填写操作记录表
  2.储罐增压操作程序
  1)增压系统为储罐压力调节系统,当储罐压力低于设定值时,我们打开增压调节阀给储罐增压。
  2)操作时,打开增压液相阀使LNG直接进入增压气化器,经过气化后并通过BOG进入储罐。此时,应密切观察压力,当储罐压力达到所需值时,关闭增压液相阀。
  3)注意事项:
  a) LNG储罐 运行时,必须保证其液位≥15%。
  b)增压系统操作时,人员严禁离开现场。
  c)增压系统投入运行时,减压系统应处于关闭状态。
  3.储罐出液操作程序
  准备工作:
  1)检查储罐的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可燃气体检测器和安全阀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检查管路阀门、压力表、安全阀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准备所用防爆工具以及穿戴好劳保用品。
本溪60立方低温lng储罐
对其焊接接头、焊缝、罐体封头、各受压元件相互的几何位置等严格地通过X光无损检测和磁粉探伤检查。对产品的密封性、耐压性、及凡是能够影响到产品安全运行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试验。
  低温液体储罐,液氧储罐,低温液体储罐,液氮储罐,二氧化碳储罐,低温罐,液氧罐,LNG罐,压力容器,LNG加气站设备
  产品特点:设计合理,安全性能高,易于操作、维护。设计环节充分考虑设备安全性,同时为降造成本,为用户节约资金。
  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业气体站、LNG加气站,LNG气化站,燃气锅炉集中供气,企业用燃气集中供气设备并可根据客户需要定制制造
本溪60立方低温lng储罐
LNG液化天然气化站安全运行管理 LNG就是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的简称,主要成分是甲烷。先将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净化处理,再经**低温(-162℃)加压液化就形成液化天然气。 LNG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LNG的重量仅为同体积水的45%左右。
  LNG气化站主要设备的特性
  ①LNG场站的工艺特点为“低温储存、常温使用”。储罐设计温度达到负196(摄氏度LNG常温下沸点在负162摄氏度),而出站天然气温度要求不低于环境温度10摄氏度。 ②场站低温储罐、低温液体泵绝热性能要好,阀门和管件的保冷性能要好。 ③LNG站内低温区域内的设备、管道、仪表、阀门及其配件在低温工况条件下操作性能要好,并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密封性和抗腐蚀性。 ④因低温液体泵启动过程是靠变频器不断提高转速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增大流量和提供高输出压力,所以低温液体泵要求提高频率和扩大功率要快,通常在几秒至十几秒内就能满足要求,而且保冷绝热性能要好。 ⑤气化设备在普通气候条件下要求能抗地震,耐台风和满足设计要求,达到的气化流量。 ⑥低温储罐和过滤器的制造及日常运行管理已纳入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制造、验收和监查的规范;气化器和低温烃泵在国内均无相关法规加以规范,在其制造过程中执行美国相关行业标准,在压力容器本体上焊接、改造、维修或移动压力容器的位置,都必须向压力容器的监查单位申报。
  LNG低温储罐
  LNG低温储罐由碳钢外壳、不锈钢内胆和工艺管道组成,内外壳之间充填珠光沙隔离。内外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设计、制造和焊接。经过几十道工序制造、安装,并经检验合格后,其夹层在滚动中充填珠光沙并抽真空制成。150W低温储罐外形尺寸为中3720×22451米,空重50871Kg,满载重量123771№。
  1低温储罐的结构
  ①低温储罐管道的连接共有7条,上部的连接为内胆**部,分别有气相管,上部进液管,储罐上部取压管,溢流管共4条,下部的连接为内胆下部共3条,分别是下进液管、出液管和储罐液体压力管。7条管道分别独立从储罐的下部引出。 ②储罐设有夹层抽真空管1个,测真空管1个(两者均位于储罐底部);在储罐**部设置有爆破片(以上3个接口不得随意撬开)。 ③内胆固定于外壳内侧,**部采用十字架角铁,底部采用槽钢支架固定。内胆于外壳间距为300毫米。储罐用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 ④储罐外壁设有消防喷淋管、防雷避雷针、防静电接地线。 ⑤储罐设有压力表和压差液位计,他们分别配有二次表作为自控数据的采集传送终端。
本溪60立方低温lng储罐
LNG气化站工艺设计与运行管理
  LNG(液化天然气)已成为目前无法使用管输天然气供气城市的主要气源或过渡气源,也是许多使用管输天然气供气城市的补充气源或调峰气源。LNG气化站凭借其建设周期短以及能迅速满足用气市场需求的优势,已逐渐在我国东南沿海众多经济发达、能源紧缺的中小城市建成,成为*供气设施或管输天然气到达前的过渡供气设施。国内LNG供气技术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本文拟以近年东南沿海建设的部分LNG气化站为例,对其工艺流程、设计与运行管理进行探讨。
  1 LNG气化站工艺流程
  1.1 LNG卸车工艺
   LNG通过公路槽车或罐式集装箱车从LNG液化工厂运抵用气城市LNG气化站,利用槽车上的空温式升压气化器对槽车储罐进行升压(或通过站内设置的卸车增压气化器对罐式集装箱车进行升压),使槽车与LNG储罐之间形成一定的压差,利用此压差将槽车中的LNG卸入气化站储罐内。卸车结束时,通过卸车台气相管道回收槽车中的气相天然气。
  卸车时,为防止LNG储罐内压力升高而影响卸车速度,当槽车中的LNG温度低于储罐中LNG的温度时,采用上进液方式。槽车中的低温LNG通过储罐上进液管喷嘴以喷淋状态进入储罐,将部分气体冷却为液体而降低罐内压力,使卸车得以顺利进行。若槽车中的LNG温度**储罐中LNG的温度时,采用下进液方式,高温LNG由下进液口进入储罐,与罐内低温LNG混合而降温,避免高温LNG由上进液口进入罐内蒸发而升高罐内压力导致卸车困难。实际操作中,由于目前LNG气源地距用气城市较远,长途运输到达用气城市时,槽车内的LNG温度通常**气化站储罐中LNG的温度,只能采用下进液方式。所以除充装LNG时采用上进液方式外,正常卸槽车时基本都采用下进液方式。
  为防止卸车时急冷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损坏管道或影响卸车速度,每次卸车前都应当用储罐中的LNG对卸车管道进行预冷。同时应防止快速开启或关闭阀门使LNG的流速突然改变而产生液击损坏管道。
  1.2 LNG气化站流程与储罐自动增压
   ①LNG气化站流程
  LNG气化站的工艺流程见图1。
②储罐自动增压与LNG气化
  靠压力推动,LNG从储罐流向空温式气化器,气化为气态天然气后供应用户。随着储罐内LNG的流出,罐内压力不断降低,LNG出罐速度逐渐变慢直至停止。因此,正常供气操作中必须不断向储罐补充气体,将罐内压力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使LNG气化过程持续下去。储罐的增压是利用自动增压调节阀和自增压空温式气化器实现的。当储罐内压力低于自动增压阀的设定开启值时,自动增压阀打开,储罐内LNG靠液位差流入自增压空温式气化器(自增压空温式气化器的安装高度应低于储罐的*低液位),在自增压空温式气化器中LNG经过与空气换热气化成气态天然气,然后气态天然气流入储罐内,将储罐内压力升至所需的工作压力。利用该压力将储罐内LNG送至空温式气化器气化,然后对气化后的天然气进行调压(通常调至0.4MPa)、计量、加臭后,送入城市中压输配管网为用户供气。在夏季空温式气化器天然气出口温度可达15℃,直接进管网使用。在冬季或雨季,气化器气化效率大大降低,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冬季时气化器出口
-/gjehec/-

http://yuqiubo.b2b168.com

产品推荐